重要提醒:真招聘都不要缴费!兼职缴任何费用都是诈骗!
loading
立即发布信息
    沂水门户网 > 热点资讯 > 沂水资讯 >  沂水城的历史变迁

    沂水城的历史变迁

    时间:2022-06-22 06:58:10  编辑:admin  来源:沂水门户网  浏览:1043次   【】【】【网站投稿

    沂水城考略

    本期编辑/沂水拖蓝

    文字整理/耐松

    传世文献中有关沂水城的记载较为零乱,难窥其全貌。本文主要结合文献,利用考古文物资料,考证沂水城的形势、名称的溯源、城址的变迁,梳理沂水城区面貌的发展变化,理清沂水城发展脉络,让世人更加清晰地了解沂水城。

    沂水县居沂蒙山腹地,总面积2434.8平方公里,在全省县级区划面积中列第二位。沂水城位于县境东南部,东依东皋山,西濒沂河,南向岜山,北临小沂河,是一座依山傍水,风光绚丽的古城。自隋朝改名沂水县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。县以沂水(河)得名,城因县定称。自汉至今,历代或县治,或郡治,或州治,或专署,几经演变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,为沂水县人民政府驻地,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。明朝邑人杨光溥,成化年间进士,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,其诗《沂水形势》以沂水城为中心展开对沂水作了生动的描写:“南来一水傍城流,十里封疆接莒州。桃涧春浓苍似锦,龙池夜静月如钩。士沽鲁俗还逢掖,地坐齐风不起楼。莫讶文风千古盛,沂山西畔是尼邱”。

    沂水城历史悠久。其早期历史,史籍论辩纷纭,未能确指今城为古之何城。据《太平寰宇记》、《水经注》等书的记述,城始建于西汉,名东莞县城,隶属琅琊郡。东莞由何得名,史籍无载。据《续山东考古录》所载,西汉东莞县城在今城东北四十里城子岭,即今高桥镇的徐家荣仁村一带。而今沂水城址为东汉末始立的东莞郡城。《山东通志》亦沿此说。1936年《重修莒志?古迹下》东莞条有: “… …西汉东莞县本治古郓邑(指沂水城东北的城子岭),东汉则迁县治于团城(南燕慕容德改置)… … ”之说,但未提出根据。因此,东汉未(一说三国魏黄初中立)的东莞郡城是由迁移后的东莞县城改置,抑或是于此新置东莞郡城,由于史料不足,有待进一步考证。

    三国魏至西晋仍为东莞郡城。晋元康元年(公元291年)移东莞郡治莒,继于此置东安郡。南燕(公元400年)慕容德北据青州后,于此置团城(镇)。南北朝刘宋时,团城仍为东安郡治所。北魏于团城置东安郡,并于此置南青州。北齐因之。北周灭北齐后,改南青州为莒州,莒州暨东安郡仍治团城。隋初改东安郡为东安县,开皇十六年(公元596年)改东安县为沂水县。沂水县与沂水城之名自此始,并沿用至今。自隋至今,沂水城为历代沂水县治所。1949年至1958年曾先后为沂蒙专署、沂水专署驻地。

    据府、县志书载,东安城(今城西南三十里处)和东莞城同建于西汉。东安故城遗址,今尚有踪可寻,而东莞故城遗址在今沂水城附近却无迹可觅。据近年来沂水城建出土的文物考查,老城(内城)内出土的瓦当、陶瓷器等,多为隋、唐及其以后的遗存,汉代文物不多见,仅在隋唐文化层中出土两枚汉“五铢”钱,不足为证。在城东岭及沂河西岸发掘四座古墓,内中均为隋唐遗物,其中最早的货币是隋“五铢”钱。在县联社院内发现的窖藏,出土瓷器多件,均为南北朝时期的遗物。以现有的出土文物分析,沂水城在南北朝时为团城,在隋及其以后为沂水城是可信的。其早期历史有待今后发现更多文物方可判定。

    沂水城历史悠久。其早期历史,史籍论辩纷纭,未能确指今城为古之何城。据《太平寰宇记》、《水经注》等书的记述,城始建于西汉,名东莞县城,隶属琅琊郡。东莞由何得名,史籍无载。据《续山东考古录》所载,西汉东莞县城在今城东北四十里城子岭,即今高桥镇的徐家荣仁村一带。而今沂水城址为东汉末始立的东莞郡城。《山东通志》亦沿此说。1936年《重修莒志?古迹下》东莞条有: “… …西汉东莞县本治古郓邑(指沂水城东北的城子岭),东汉则迁县治于团城(南燕慕容德改置)… … ”之说,但未提出根据。因此,东汉未(一说三国魏黄初中立)的东莞郡城是由迁移后的东莞县城改置,抑或是于此新置东莞郡城,由于史料不足,有待进一步考证。

    三国魏至西晋仍为东莞郡城。晋元康元年(公元291年)移东莞郡治莒,继于此置东安郡。南燕(公元400年)慕容德北据青州后,于此置团城(镇)。南北朝刘宋时,团城仍为东安郡治所。北魏于团城置东安郡,并于此置南青州。北齐因之。北周灭北齐后,改南青州为莒州,莒州暨东安郡仍治团城。隋初改东安郡为东安县,开皇十六年(公元596年)改东安县为沂水县。沂水县与沂水城之名自此始,并沿用至今。自隋至今,沂水城为历代沂水县治所。1949年至1958年曾先后为沂蒙专署、沂水专署驻地。

    据府、县志书载,东安城(今城西南三十里处)和东莞城同建于西汉。东安故城遗址,今尚有踪可寻,而东莞故城遗址在今沂水城附近却无迹可觅。据近年来沂水城建出土的文物考查,老城(内城)内出土的瓦当、陶瓷器等,多为隋、唐及其以后的遗存,汉代文物不多见,仅在隋唐文化层中出土两枚汉“五铢”钱,不足为证。在城东岭及沂河西岸发掘四座古墓,内中均为隋唐遗物,其中最早的货币是隋“五铢”钱。在县联社院内发现的窖藏,出土瓷器多件,均为南北朝时期的遗物。以现有的出土文物分析,沂水城在南北朝时为团城,在隋及其以后为沂水城是可信的。其早期历史有待今后发现更多文物方可判定。

    据调查,1944年前,沂水城分内外两城。内城为乾隆五十六年前复修的老城。外城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,即清咸丰二年至同治七年(1852―1868年)沂水县衙为防捻军倡导绅、商捐款修建的。外城墙从城北门(今沂水中心医院南70米处)向东修至东皋山(习称东岭),沿山脊向南,继折向西南至东会馆(今实验小学),复转向南至南会馆(今城关粮油管理所)接南城门(即南圩门),又转向西,至西石桥,又折向北,至西南角楼与内城合,又向北至县府后墙,沿后墙东延,至牛家前巷西端向北与城北门(即北圩门)相接。外城南北长1.8公里,东西宽0. 75公里,周长5.1公里,城高五米余。外城有东、西、南、北圩门。 (南北圩门各一,东西两面有数个圩门)。1921-1924年为了防范盗匪,将外城加筑了站墙和岗哨台,并增修了二十四座岗楼。岗楼依地势高低有三层二层之别。三层者高三丈佘,二层者高二丈余。1944年沂水城解放后,将内外城墙全部拆除。今县政府大院后墙自西而东至植物油厂一段墙基为沂水城墙基,可作沂水古城的历史见证。

    老城(内城)居全城的西北部,为历代县衙所在地,其北部为官廨及其附属机构。县衙东为考棚(明清两代会试童生的场所,民国时期改为学堂)。东门(东莞门)内道北为城隍庙(民国十七年改为民众教育馆,今公安局地址),城隍庙后为仓廒。县衙前有东西、南北两条大街,呈丁字形(今仍旧)贯穿内城。东西街西接老城西门(西成门,今民政局以西,河沟以东),东接老城东门(东莞门,今县邮电局与原糖茶门市部之间)。南北街自县衙大门前南通老城南门(沂阳门,今县府广场南)。衙门前南北路东有一广场(今县府广场)习称“歇场子”,是供艺人演唱的娱乐场所。老城东门接纵贯新城(外城)的南北大街,为商业区。老城东门以北至新城北门为北关街,有利华鑫、邮政局、新鲁石印局、中华医院等商铺,另有几家旅店。东门以南至广盛桥南为东关街,商号繁多,杂货及布匹、药铺等俱全。较大的有广盛、聚丰、同兴永、同兴福、增太成、源祥东、隆盛和、顺源成、泰祥成、保和堂、文清斋、振华泰等。出老城南门至新城南门为南关街,是居民区。鞍子桥(亦名望仙桥,今名塘子沟桥)南路西为明清两代沂水望族刘氏的宅第,分南、中、北宅,三宅毗连,其规模以南宅为最,世称“刘南宅”。 “七·七”事变后,日本侵略军侵占沂水城后以刘南宅为据点。新城南门外,是茶庵街(因茶庵设此),当时仅有几家旅店和茶水棚。新城以西即是小河村,为集市所在地。

   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孔儒,崇神道。据清《沂水县志》载,城内城外曾设有坛、宫、庙、祠、寺、观等二十余处,如社稷坛、风雨雷山川坛、文庙、武庙、三皇庙、文昌祠、蒙阴阁、玉皇阁、茶庵、福绥观及风神、龙神、马神、火神等庙。明朝时期,沂水城回民建造一所清真寺(回民街居委会斜对过)。鸦片战争后,城内建有天主教堂和耶稣教堂。以上建筑大多自民国以来先后倾圮或拆除。1944年沂水城解放后,其遗址多被党政工商等部门征用。

    在漫长的岁月里,沂水这座古城饱经沧桑。自两汉以至于明,易朝更代,阅时千数百载,屡有盈缩兴衰,几经战火洗礼,因年远时湮,史籍失传。据清《沂水县志》所载,自明正德六年(I511年)至清同治元年(1862年)三百五十年间,沂水城有六次为农民起义军攻占。明崇祯四年(1631年),清乾隆二十九年(1764年),沂水城两次大火,均延烧民舍数百家。清康熙七年(1668年)七月,地大震,民房倾圮大半,压死者甚众,沂水城尤甚。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沂河溢,淹及城垣。民国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(1922年4月17日),沂水城又大火,东关街悉遭焚毁。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七月,沂河溃,城西侧小河村民舍被淹。I937年12月下旬,日本侵略军飞机两架轰炸沂水城。1938年2月20日,日本侵略军侵占沂水城,不久撤走。1939年6月9日,日本侵略军二次侵占沂水城。在这里建据点,设洋行,卵翼伪政权,推行新民会。沂水城备遭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达五年余。1944年8月,八路军鲁中军区部队解放沂水城。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,7月上句,国民党新编九师冯团占据沂水城。1948年2月,在解放军全面反攻的威慑下,盘踞沂水城的国民党军队逃窜,沂水城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。1949年8月,沂水县政府自农村迁驻沂水城至今。

    沂水城获得新生后,历经六十多年的建设,县城面积由1. 85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60平方公里。特别是近年来,勤劳善良的沂水人民立足城区周边九山、五水的“山区水城”优势,围绕建设“山水灵秀,生态宜居”城市,高标准规划设计,着力建设品质城市、创造品位生活,先后完成了东皋、雪山、滨河等五大公园和文峰广场、春风广场、体育广场等九大主题广场建设,“山抱城市、城依水建、水分三团、绿林相伴”的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初步显现,成功争创为“国家园林县城”。到目前,城区道路总长270.4千米,城区公交汽车线路6条;有自来水厂5座,铺设干线水管243千米,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%;排水管道275千米,污水处理厂2座,城市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100%;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(所)6座,供热面积达235万平方米,燃气普及率98.1%,绿化覆盖率40.5%;有临沂市第二人民医院、县人民医院、中医院、结防所、妇幼保健院、城区医院等各类医疗机构30处;有普通高等学校1处,中学、小学30余处;建有图书馆、科技馆、博物馆、体育馆各1处,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;长深高速、晋东南铁路大通道与东红、沂博、兖石三条省道贯穿县城。雪山彩虹谷、地下大峡谷、天上王城等十多处旅游景区环列周边。沂城建设日新月异,城市功能日臻完善,濒水生态城市特色突出;特别是注重发挥教育、卫生资源优势,沂水一中、沂水中心医院闻名周边县区。沂水已成为重要的区域中心。

    溯古追今,沧桑巨变。如今的沂水城楼房成片林立,商厦集群巍峨,百业发达兴旺,山色旖旎多娇,水光清明潋滟,花木葱茏流芬。“气象万千,生机无限,尽美矣,又尽善也”。如是斯言。